權利要求
1.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第一面層、第二面層和第三面層,所述第一面層為生態多孔纖維棉,第二面層為土工膜,第三面層為鐵絲網片,所述第三面層通過錨桿固定連接于巖坡上,所述第三面層與巖壁形成夾角A,所述夾角A的范圍在90°-150°之間,所述第一面層與巖壁形成種植槽,所述種植槽內設置有土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角A為13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上布設有滴灌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進入巖坡的長度為400mm-60mm,錨桿直徑為12mm-16mm,所述錨桿延伸出巖坡的長度為300mm-400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的厚度為200mm-300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層臨近巖坡的一端設置有彎折結構,彎折段與巖壁相貼合,非彎折段與第二面層相貼合。
說明書
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環境修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背景技術
當前,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大量礦產資源的支持,為了獲得大量的礦產資源,需要對礦山進行大規模的開采,在進行礦山開采時,會對山體和山體上的森林植被造成嚴重的損壞,形成大量巖石裸露的巖坡;裸露的巖坡由于缺少植被的保護,因而在雨水較大時可能會產生滑坡、山洪等自然災害;巖坡硬度較大,加上營養成分和水土保持能力較差,因而巖坡上的植被難以進行自我修復,因而需要人工輔助的方式對巖坡上的植被進行修復。
在相關技術中,由于礦山上的土層含量較低,為了給植被提供良好的生存生長環境,需要使用異地土壤做為種植土層對巖坡表面進行覆蓋;在使用異地土壤對巖坡表面進行覆蓋前,一般會先在邊坡表面覆蓋土工網,從而使土壤與網格互相鎖合,進而使土壤層與巖坡表層保持穩定,降低土壤層發生大面積滑坡的可能。
雖然土工網能夠提高土壤層與巖坡表層整體的穩定性,但雨水較大時,雨水會對土壤表層進行沖刷,從而使種植土層表層的水土流失,經過長時間雨水沖刷時,種植土層的厚度減小,從而對種植土層上植被的生長造成影響,礦山巖坡的綠化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能夠固定設置于礦山巖層表面的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使坡面巖層為分化軟巖植物根系可以逐年深入山體最后和山體融為一體對巖坡的環境進行修復。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第一面層、第二面層和第三面層,所述第一面層為生態多孔纖維棉,第二面層為土工膜,第三面層為鐵絲網片,所述第三面層通過錨桿固定連接于巖坡上,所述第三面層與巖壁形成夾角A,所述夾角A的范圍在90°-150°之間,所述第一面層與巖壁形成種植槽,所述種植槽內設置有土壤。
進一步的,所述夾角A為135°。
進一步的,所述土壤上布設有滴灌管。
進一步的,所述錨桿進入巖坡的長度為400mm-60mm,錨桿直徑為12mm-16mm,所述錨桿延伸出巖坡的長度為300mm-400mm。
更進一步的,所述土壤的厚度為200mm-300m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面層臨近巖坡的一端設置有彎折結構,彎折段與巖壁相貼合,非彎折段與第二面層相貼合。
有益效果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本實用新型的設置,提出一種能夠固定設置于礦山巖層表面的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使坡面巖層為分化軟巖植物根系可以逐年深入山體最后和山體融為一體對巖坡的環境進行修復。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圖1為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為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生態多孔纖維棉;2、鐵絲網片;3、錨桿;4、巖坡;5、土工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參照圖1-圖2,一種生態多孔纖維棉1種植槽結構,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第一面層、第二面層和第三面層,第一面層為生態多孔纖維棉1,第二面層為土工膜5,第三面層為鐵絲網片2,第三面層通過錨桿3固定連接于巖坡4上,第三面層與巖壁形成夾角A,夾角A的范圍在90°-150°之間,優選的,夾角A為135°;第一面層與巖壁形成種植槽,種植槽內設置有土壤。
種植槽構建好后放入種植土,栽植苗木,苗木包括紫穗槐、爬山虎及馬藺花;通過鐵絲網片2和錨桿3的配合形成支撐平面,使結構整體能夠穩固的安裝于巖坡4上;通過設置的生態多孔纖維棉1,以同種植槽的土壤相配合,兩者同時在自然條件下損失水分時,由于土壤的毛細力大于多孔纖維棉的毛細力,土壤會不斷吸收多孔纖維棉的水分,以達到含水量平衡,通過這樣微觀的自然作用來達到吸水、保水、排水等功能;
在其他優選的實施例中,土壤上布設有滴灌管,在天氣干旱降雨量較少時,采用滴灌的方式對種植槽內的土壤進行供水,滴灌水作用在土壤的表層,并不斷向內滲透,這樣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可以控制和抑制雜草的生長。直至將水分和肥料直達作物的根部,可以使得作物整體環境的濕度降低,進而抑制雜草和其他有害害蟲的生長發育。
在其他優選的實施例中,錨桿3進入巖坡4的長度為400mm-60mm,錨桿3直徑為12mm-16mm,錨桿3延伸出巖坡4的長度為300mm-400mm。土壤的厚度為200mm-300mm。
在其他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面層臨近巖坡4的一端設置有彎折結構,彎折段與巖壁相貼合,非彎折段與第二面層相貼合。通過設置的彎折結構,有效避免了種植槽內土壤由鐵絲網片2與巖坡4交接處泄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全文PDF
聲明:
“生態多孔纖維棉種植槽結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